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#分享个阅读笔记,大家加油3 D g( U6 l- {) P$ b9 u0 H
* ]4 U* M) Z9 d3 X" Q
! c* k* l+ |/ H1 K' ^/ Z" i一、重症病人的心理过程五阶段" l4 s6 ? P: c' @( {9 E0 L
. C0 u5 Q2 V. l6 w& x6 ~+ a
•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确诊重症,或疾病发展到面临死亡时,他的心理会有五个阶段。
. q) F5 T4 d Q3 D4 x7 s$ w
5 l. X' m# V1 z$ x• 这五个阶段前后次序不必然固定。有些病人迅速从前到后经历了全部五阶段,有些病人会停留在某一阶段。
* s, F2 ~8 F2 v5 L
8 ?. F$ B( j3 Z8 i& M: O, Y, M• 否认阶段。表现为试图找到证据,推翻诊断。怀疑医生弄错。拼命复诊等。时间较为短暂,只有极少数病人持续否认。
1 E/ {. y9 b+ B' f0 p" p0 C: E/ ?$ v* c
• 愤怒阶段。表现为气愤、暴怒、嫉妒。“为什么会是我”,无缘无故发脾气,抱怨得不到更好的照顾,挑剔治疗。 , k! g2 H/ _# m2 q; u4 F( f
9 I. j* I8 a6 U( r6 M; D2 M# q' n
• 协议阶段。力图用一些手段延长自己的生命,包括找医疗专家,求神拜佛等。 " }) q) r0 ?: }2 X+ V
6 I( F3 [3 G( s7 B$ Q• 抑郁阶段。被病痛折磨得没了脾气。巨大的失落。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,减少交流,反应迟钝。
: l/ r: [* L' x$ z! q' z- t2 ]& u2 {: U1 t+ S, ^& W
• 接纳阶段。接受死亡即将到来的现实。表现出坦然。不再愤怒也不再淡漠。但疲倦和虚弱,更多地睡眠,可能希冀一个人悄悄离开世界。 ; U# y U. N& |1 g
& L5 b" D' j+ x0 g$ k
二、重症病人的普遍心理和个性差异
6 I" E+ z: G' d, M ]) |6 B8 S8 {* R) {) X1 K
普遍心理包括:5 |: |' D; R# r8 p8 V' Q" A
* ~- G1 k6 [4 b( p9 o6 F5 r' u$ [) I• 疾病带来的隔离感与孤独感。如果亲友给予的关注和照顾变少,则隔离感会增加。 2 \9 j6 O3 W" W" l/ ]& X
/ Y6 }5 e. k, w4 Q• 害怕身体的改变。当需要被别人照顾时,出现自尊降低,罪恶感,身体不再完整的感受。
! `4 L. R+ d4 b. V
- N- e1 s2 x+ `6 {+ i1 Q* U0 K• 失落与哀伤。这是预期到自己死亡时的无助无力的感受。 ! g5 P* ~, O8 }
( P5 p& Z: t6 C, r
• 与家人朋友分离的恐惧和痛苦。
& v+ r* ?, g. y! \9 O
5 i5 O9 H% U8 {- [! s9 r4 r个性差异包括:
" z1 v: A. m6 G! Y/ ~3 F$ d" d7 f6 @0 n! `& B+ f! a/ m+ f
• 内向型性格与年迈退休的老人,更容易感到自己成为负担,内心沮丧自责,有自杀倾向。
7 U' ^& k; }2 m z% r
+ d% M: ~) H4 o• 偏敏感性格,更容易感到孤独,被人群隔离,需要陪伴。 6 d+ a3 K/ O: n) Y' G
; I0 Q6 V8 g5 Q) v, U6 i: w; w( C• 如果此前生活中没有太多受挫经验,或一直高自信,高掌控,确诊后更容易极度悲观失望,“反正是治不好了”,拒绝一切治疗与护理。 ! c7 n+ Y: i) d; F: E! |
7 S1 M( c, \5 b( Z* ?5 m2 B• 开朗性格,或价值观念明确,有自己的生活信念,则更期待得知真实病情,好做出安排,抗拒隐瞒、吞吐。
* j! V# Q. O# S4 O
3 P& f3 ?2 B: T+ O三、家属对病人的心理关怀
( X' p. T* U, w! V3 L4 J$ d
Z t' o! p V* y• 总体而言,要更多倾听,而不必急着解决问题,也不必急于反驳病人的悲观想法,或者一再劝说他们要乐观对待,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,让他们充分表达和倾诉,自己先做病人的“复读机”,确认他们的情感。此外适当进行轻柔抚触能够营造安全感。 % S* B) e6 L$ K) K- v
; D) A6 F4 X5 @& Q* d" g: e' c
• 当病人处于“否认”阶段时,要让病人感到被支持,可以尽量顺着病人的语言和思路。如果病人问是不是自己快死了,可以回答他病情的确很重,但是也的确有好转的希望。 . g4 C' f. q% e: v' k2 e
5 z! A) O; r% ^1 R8 ~4 J% v
• 当病人抱怨和愤怒时,要把这种情绪发泄看做有益的适应性反应,予以同情。例如“我要是这样,也会心情不好发脾气的,如果心理不痛快就发泄出来吧。”而不是指责式地告诫病人行动言语中的不妥。如果病人提出“我做了什么事老天竟然会这样对我”,则不一定需要正面回答。只是协助病人表达情绪,减少“带面具”的掩饰时间,这会让病人得到满足。 : E! W/ e& {" H) n+ W
: {4 j5 c$ w0 K/ C& W g
• 当病人处于“协议”阶段,可以更多增加“合作”,治疗的事情更容易在此时顺利进行。
" \ U w* [; [. ], n4 {; _8 c当病人处于“抑郁”阶段,可能会痛哭流涕、不吃不喝、少言寡语,或希望见到某人,要求自己喜欢的人留在身边。此时试图鼓励病人对周边事物的兴趣,通常没什么效果。这些表现都是正常的,在时间上可能持续较久,试着给他们时间,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表达感情,而不是非难和阻拦。 $ ^, Z8 l& Y, V' s! X# y
# v' x% V6 Y1 I; W
• 当病人处在“接纳”阶段,如果他们需要自己的空间,就给他们属于自己的空间,而不是强行交谈。此时也要注意多陪伴,多慰藉。
: j0 _& k) o$ D' M9 m2 Q- S5 k# c9 ~9 Z/ B9 k
----------- F0 r# e9 Y- Z3 y
库伯勒·罗斯《论死亡和濒临死亡》! t/ K; G, l3 C3 R. k
" g' P6 k$ E7 S3 m( _
下载链接:
# C. @& F8 @8 R% C0 U/ u链接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XbcX6F2HsqKm_SpK1ezo9A 提取码:to6j: ]1 T6 k4 l/ ?
! D7 \8 p6 i/ h3 b图书简介:《论死亡和濒临死亡》是一部拓荒性的作品,作者伊丽莎白·库伯勒—罗斯是心理分析一生,长期研究病人临死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。她说,临死之际的病人“常常被人回避,没有人对他们诚心诚意。”她主张坐在病人身边,倾听病人诉说他们的心里话。她说,“我的目的是要打破职业偏见,让病人说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。”该书把死亡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:拒绝,愤怒,挣扎,沮丧,接受。她的观点虽然现在已被广为接受,甚至变成了常识,但在该书出版之际确实革命性的。6 i1 e1 k& I7 ?$ v P. p+ A2 h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