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. 许柯
* h' I* T" p2 P近日,德国默克宣布终止PD-L1/TGF-β双抗Bintrafusp alfa(M7824)的肺癌三期临床研究(INTR@PIDLung 037)。研究人员在对中期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M7824无法击败K药,因此决定提前终止该试验。
! V1 Q6 x" T5 ~+ K) ?7 D! ^“神药”M7824的前世今生
0 h8 Y5 Y8 l; C6 S( k9 Q& c2018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(ASCO)上默克公司的一款在研新药M7824备受瞩目。
5 [# H- U f' r) r根据当时的研究,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群体中,M7824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:给药剂量为500mg,PD-L1+总体缓解率(ORR)为22.6%,PD-L1高表达患者ORR为33.3%。给药剂量为1200mg时,PD-L1+总体缓解率达到了40.7%,而在PD-L1高表达患者中,总体缓解率(ORR)则高达71.4%!
' X4 R, E# S$ a A- p1 C* g5 T+ |$ H- }3 p3 n9 o9 k
并且在动物实验中,M7824的有效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%。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长达218天的治疗期,M7824治疗组的小鼠无一死亡,相比较对照组21天的生存中位数,M7824生存曲线数据很好,并且在治疗期间成功的控制住了肿瘤的体积。
8 i M; }' X! C2 e! r' O
' R2 D2 Q/ u/ U' b8 ^
1 t" L) N4 @4 P5 `: \$ I% H! D为什么M7824能一问世便如此惊艳呢?除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要归功于其独特的药物设计。
! e: |' x/ [; R* e0 A$ h
原来M7824相当于是PD-1的升级增强版,它可以同时拮抗TGF-β与PD-L1,相当于同时作用PD-1和TGF-β两个靶点。两个靶点同时起效又具有协同作用,能大幅提高治疗的有效率。此外,TGF-β或许可以克服肿瘤细胞对PD-1/PD-L1疗法的抗药性。
/ _; d0 o% S9 R0 {
* I6 ~: ]6 V+ p因此,M7824也被称为二代PD-1。
1 m- Q6 D" Q* q ` u
此时的M7824可谓是风光无两,不仅成为了医药界集体关注的新宠,也成了患者翘首以盼的福音。
2 H; d' s4 S' j+ N/ A顺理成章的M7824也就开始了全方位地发展,在结直肠癌、胃癌、HPV阳性肿瘤、肺癌等多种领域都展开了相应的研究。
/ _) N2 W# p [: k0 U0 d
突然间的土崩瓦解
3 c) n% H6 a B1 W
去年4月,从JTO杂志上公布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,M7824的研究结果似乎还是符合预期的。
* J6 `) x9 u4 i; m* t. h; _
# O4 e5 [: o. Y7 V$ U/ W3 q
此次在JTO上更新的试验数据是基于NCT02517398Ⅰ期临床试验,该研究旨在探索M7824在晚期NSCLC二线治疗临床疗效。
/ f; k7 D B0 {# z2 [试验共纳入了80例既往铂类化疗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。受试者按1:1随机接受500mg或1200mg(Ⅱ期临床推荐剂量)的M7824治疗。PDL1表达检测为,72.5%为PDL1阳性,16.3%为PDL1高表达(≥80%)。78.8%的患者既往接受过一线治疗,其余接受过二线及以上治疗方案。
( x8 k) Y, l+ k9 q: k! E0 o5 I在总人群中,客观缓解率(ORR)为21.3%,疾病控制率(DCR)为40%,中位缓解持续时间(DOR)为14.1个月。
/ n' A+ Q9 D! {5 \7 @" [, P* x
总人群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(PFS)为1.6个月,500mg及1200mg组的PFS分别为1.4个月和2.7个月。
* b+ i! _1 A: i2 `$ W
& |3 P3 s. N1 \, r6 n+ ?( w总人群的中位总生存期(OS)为13.6个月,500mg/1200mg组的OS分别为10.9个月和15.6个月。
+ q) E6 y% i' j$ O9 F4 x4 @! [/ @
! C* w. [8 p2 ~2 T$ u& V6 L |2 X
值得一提的是在1200 mg剂量下,PD-L1阳性患者客观缓解率达到37.0%,而对于PD-L1高表达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高达85.7%。
- x) Z$ e2 ~) s. W; i8 l
/ a+ b7 @9 c5 _& T
从2020年CSCO大会上更新的数据来看,M7824的有效率与生存时间都要显著优于一代的PD-1。
4 g3 m8 i/ b6 \3 j1 m/ E# X3 ]- o
ITT总人群ORR为23.8%,中位DOR为15.3个月,84.2%患者缓解持续时间超过半年,67.7%的患者缓解持续时间超过1年,呈现有效患者长期起效的优势。1200mg组ORR为27.5%,比初期数据更为显著;中位DOR为18.0个月,72.7%的患者疗效持续超过半年,63.6%的患者疗效持续超过1年。
6 |& e% G! @$ d
+ p- _! {. p& F3 P9 d1200mg组,ITT人群的中位OS 为17.1个月,PD-L1阴性(<1%)患者中位OS为12.2个月,PD-L1阳性患者中位OS为21.7个月。
6 c- f" Z/ @( q! W3 |
0 v* W3 \* p! G6 S* q7 N' c& ^& `# c" {+ d
在2020年ESMO大会上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,40位患者接受了1200 mgM7824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,经过3年的随访,12、24和36个月的OS率分别为66.2%,39.7%和23.2%。PD-L1阳性患者的36个月OS率为33.6%,PD-L1高表达患者为66.7%。
$ z1 ]# ~% D- _1 G5 g
然而,这栋我们亲眼看着一点点矗立起来的大楼又在我们的注视下坍塌了。曾经各种优异的数据就如同美丽的泡沫般一触就破。留给我们的只剩无尽的惋惜。
6 O% [2 R8 t( m' l4 ~/ ]3 G1 A
3 m( @7 ~2 x( H) a. [5 w二代PD-1路在何方?
7 d- j6 D" ~6 \+ B" ~- x从惊艳的问世,到后续不断更迭的亮眼表现,再到如今肺癌研究的提前落幕,M7824是不是真的被我们高估了呢?为什么前期的顺风顺水试验突然就宣告终止?那些还在进行的M7824其他适应症的研究前途又是否光明呢?
# u+ S: H- K* }- Z0 R$ x关于M7824的种种疑问我们很难去找到答案。美梦破灭的背后是我们对二代PD-1操之过急了吗?8 t: b4 N6 H- }6 c* ~' r
: A8 `4 f& g% T5 l5 I' z
但眼看着靶向药一代代的更迭,更好的疗效,处理前代的耐药,这些我们真的也想在免疫治疗上看到。
5 Z" F8 @5 p; L# b* e6 I4 f, I8 J
希望默克公司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,尽快发现失败的原因,在其他适应症上能给出好的结果。
7 c9 ]' Z" c* p6 k总之,此次M7824肺癌试验的终止既是给我们泼了盆冷水也是给我们上了一课:并不是所有的“神药”最后都能取得好的结果,只有审批上市才是评判它安全可靠的真正标准,不然期望有多大最后失望就有多大。
% ]& o/ i7 d! E6 y# X5 l; c- \! A' i) r
, j4 j! V& P; ^! v4 a. J
) c6 f7 T/ m8 d